媒体报道
此栏目下暂无子栏目

中心简介更多>>

       该中心是经县政府批准、民政局注册的非企服务机构。 主要负责收集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科研成果信息数据库;建立科研、质量、信息、生产、管理等方面的专家信息数据库;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成专家服务团;组建专家及相关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平台,组织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接洽谈活动,协助完成产学研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好科技成果的专利申报服务。

        联系人:曹金生 
        电    话:0317—8861931  
        手    机:13832772616
 
 

 

首页 > 媒体报道

制约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现实因素

来源: 企业改革与发展
作者:南皮县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日期: 2024-07-28
【字号

 

摘要: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为产业链提供支撑过程中,仍受到资金短缺、融资成本高、技术创新难、系统产业链整体协调机制缺位、企业孵化培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
因此,建议进一步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创新产业链治理模式,加快完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培育体系和国际化海外服务体系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2022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专精特新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024年,中央财政将实施新一轮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财政支持政策:一是培育更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配套专家”;二是启动实施制造业新型技改城市试点工作,安排资金30亿元,支持首批20个左右试点城市“智改数转网联”,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一、当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概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的根本落脚点在于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通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质化(创新能力)四大类13项指标进行评定的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是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基础条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同时满足专、精、特、新、链、品六方面指标,且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
(一)实现“补短板、锻长板”的担当者
在补齐“短板”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准定位于产业链薄弱环节及“卡脖子”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持续性的创新弥补我国产业体系存在的缺漏,提升工业制造能力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完备程度,避免出现关键产业与核心产品的脱节。
在锻造“长板”方面,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在特定领域不断深耕,持续创新,取得技术领先优势,推进我国产业体系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实现产业链的安全可控。
1.数量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超21.5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约13.5万多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余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单项冠军产品)示范企业1557家,遴选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0个,“百十万千”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市场竞争力提升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平均水平为90%,其中八成占比在95%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事特定细分市场平均时长约16年,其中,深耕2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近两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焦主业,长期扎根产业细分领域,专注经营主导产品,不仅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更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重要主体。
3.行业分布集中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超1万家,占比超八成,制造属性明显。从行业分类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排名前10位的行业中有9个属于制造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从分布上来看,我国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要工业基础领域。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区域分布与行业分布的交叉结果来看,部分行业存在区域集聚特征。如超八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位于我国东部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企业在中部地区占比超四成。
重点产业支撑能力强
超六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不仅成为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供应商,而且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补短板”的重要作用,成为维系国家产业链安全的重要节点。
(二)破解关键“卡脖子”核心技术的创新者
面对中等技术陷阱,对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来讲,创新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原创发明专利是企业创新能力的基本指标,更是衡量区域创新水平的标志。
截至2023年7月,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申请专利1090937件,其中发明专利478521件,实用新型专利526273件。截至2023年7月,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有779473件专利获得授权,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72378件,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授权专利总量的22.11%。
从产业分布上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装备工业、电子信息和化工产业。
在精密机床产业链内,第五批“小巨人”企业2020—2022年总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到29.90%,总研发人员数量增长达到16.32%。其中,基础零部件的执行部件环节研发费用复合增长率达到34.71%,整机制造环节的加工中心则达到51.38%。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2020—2022年企业研发费用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达30.34%,同期研发人员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6.20%。
在光伏产业链中,2020—2022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三年复合增长率18.47%,同期研发费用年复合增长速度为38.09%,其中太阳能材料制造环节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最快,达到40.61%。
(三)巩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承担者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与供应商、销售商、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协同发展,为供应链和产业链的稳定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对市场信息的敏锐度,具备较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构成供应链产业链横向韧性的基础。同时,在深耕细分领域,紧盯市场变化、技术升级不断调整其产品,从而有效提升我国供应链产业链的纵向韧性。
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里,民营企业占95%左右。截至2023年7月底,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的比例超过3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应用场景,大多是战略性产业中的核心环节,解决先进制造的关键技术问题,是龙头企业的配套专家。比如,广东“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先进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产业集群;浙江和江苏的“小巨人”企业则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产业。
1.精密机床产业
截至2023年7月,精密机床行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计398家,其中属于第五批“小巨人”企业的共计77家,总产值185.62亿元,2020—2022年复合增长率25.59%。精密机床产业链内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从事精密机床基础部件生产的企业数量占比45%,从事整机生产的企业占比55%。产业链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向整机制造集中。
提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是精密机床上游基础部件企业的发展重点之一。上游基础部件环节主要集中了核心零部件以及执行部件两大环节,企业数量分别占51%、31%,核心零部件企业总产值复合增速达到30.84%,执行部件企业则达到29.19%。两大环节内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盈利能力实现较大提升,总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35.32%、123.38%。
目前,我国精密机床产业链整机制造的重点发展方向是精密加工中心等,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从事精密加工中心制造的相关企业数量占14.29%。
2.新能源汽车产业
截至2023年7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701家,其中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为205家,2022年的总产值达881.34亿元,近两年的复合增速达到33.92%。
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偏向中游零部件与系统环节,主要分布在车身系统、底盘系统、电子电气系统、三电系统等领域,还包括少量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数量占比最高的为车身系统企业,达到33%,其次为电子电气系统,占比27%。
分阶段来看,三电系统中的电控企业近两年产值增速最快,达到90.17%;其次为电池环节企业与制动系统企业,近两年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3.08%、49.5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不断提高,近两年的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73.37%,产业链各个环节均超过50%;202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37%。其中电子电气系统的企业净利率增长最快,近两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6.68%;车身系统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增长最多,2020—2022年提升了8.75个百分点。
3.光伏产业
目前,光伏产业链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37家,其中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9家,2022年的总产值达425.77亿元,近两年的复合增速达到40.53%。
光伏产业可再细分为上游的太阳能材料制造、中游的太阳能设备和生产装备制造,以及下游的太阳能发电及运营维护。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太阳能设备和生产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占比最高,达到47%,产值占比达到产业链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规模的一半,环节内企业平均产值较高;其次为太阳能材料制造企业,数量占比29%,产值占比达44%。
从盈利能力表现看,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太阳能设备与生产装备制造类中,属于光伏电池片制造设备的企业盈利能力在产业中名列前茅,2020—2022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逐年升高,2022年达到23.33%。
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市占率不断提升,助力国产化替代与产业链竞争力持续增强,整体光伏产业链的国内市占率从20.78%提升至24.40%。其中,太阳能设备和生产装备制造环节平均国内市占率最高。
上游太阳能材料制造企业2020—2022年总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3.35%,为产值增长速度最快的环节;净利润规模复合增长率14.69%。中游太阳能设备和生产装备制造企业,近两年总产值复合增长率为39.21%;同期净利润规模年复合增长率为23.59%。下游太阳能发电及运营维护2022年总产值规模为73.70亿元,2020—2022年复合增长率为24.87%;净利润规模为3.91亿元。
(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社会责任等优势,推动了供应链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1.主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靠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将产品打造、企业培育和产业链生态营造相结合,深入嵌入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层级,也维护了供应链产业链的安全。
2.着力提升产业链协同性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形成高效率的产业分工模式,有助于产品做精做细,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而优化供应链产业链升级。通过与销售商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和趋势,为企业提供市场商机和战略发展机遇,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产业链中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和效益。
3.注重社会责任与绿色低碳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秉持绿色化、低碳化、节能化发展理念,在生产经营环节中不断进行绿色研发创新,突破技术和产品“极限”,坚守环境和资源“底线”,为我国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性。
二、在支撑供应链产业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供应链产业链的支撑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自身难以逾越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且融资贵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等。由于融资渠道有限,面临资金短缺且融资贵的问题,无法进一步巩固供应链产业链的稳定性。
在初创或成长期,主要依靠股东出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渠道筹集资金,由于企业综合实力弱,难以承担高额的融资成本和风险;又因缺乏有效的担保和抵押物,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给予贷款支持,从而制约其在支撑供应链产业链中的发展需求。
(二)技术创新难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难以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主要制约一是人才短缺,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技术人才和研发团队;二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创新周期长,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承担较大的风险。
(三)缺乏产业链整体协调机制
目前,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尚未与龙头企业的产品需求或技术标准进行深度适配,难以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因此,加快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定工作不够精准系统。遴选的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造成识别工作的低效,出现了重复、混乱、变相收费、资源浪费等现象。如:有的企业2023年被美国商务部、财政部双制裁,不能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
在“顶层设计”时必须考虑“底层逻辑”,由政府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梳理,并依此确定的“补链强链”行动方案一定程度上缺乏市场可操作性。同时,在现有中小企业和产业链发展的职能分工上,国家层面分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在具体工作的推动中难以有效协同。
(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缺乏系统性
1.2万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其中8400余家分布在东部地区,占比66.49%,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拉开更大(见表1)。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到下一步应走向数智化、国际化、系统化、人性化,对其培育要长期化、精准化、体系化,更要注重区域均衡性,严禁以“招商引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等名义实施“小巨人”企业的区域迁移,造成人才“孔雀东南飞”。另外,由于政府服务的“越位”,服务机构的“缺位”,四级服务体系的“不到位”,导致创新生态体系不完善,人才引育机制需改革创新,有效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有待于探索等。
三、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水平
探索将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财政支持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多项财政资金,整合形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发展基金,按照产业属性和融通发展,灵活运用资金支持产业发展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地方专精特新专板建设并扩大上市规模,加快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和首台(套)迭代升级政策,加快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资便利水平,探索更为有效的培育和支持政策。建议在成都或重庆设立第四个证券交易所,如:“成交所”或“重交所”,与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相呼应。
(二)进一步优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策扶持层面:一是强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精准培育服务体系,切实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社会地位。二是推动政府落实基础研发费用、企业创新投入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公共创新平台的运营资金投入和用户考核评价,鼓励大中小企业实施“手拉手”联合创新。
产业发展层面:在供应链产业链上重点扶持“小巨人”企业的市场需求,对关键技术、重点环节和核心设备等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的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企业自身层面:秉承中小企业的选择原则,简单、适合、实用、系统。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务实推动“从书架下架到市场上货架”,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落地。二是创造新的“应用”场景,重点在“细节、工艺、技术、管理”上下功夫,在自身“专、精、特、新、优”上发力,精雕细琢,微雕细刻,细微之处方显中小企业“英雄本色”!
(三)不断创新产业链治理模式
建立各级政府部门产业链引导机制,统筹对口联系“链主”企业,将协同发展作为评价和激励的重要内容。优化安全生产指标和评价体系,推动通过数字化手段运行监测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建立重点产业“牵大聚小”融合发展模式,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为着力点,鼓励大企业进一步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联合创新、研发共性技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四)加速培育重点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聚焦集成电路、航天航空、高端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高新区、工业园、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等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效应。强化从产业链的视角进行产业研究和布局,以供应链产业链地图形式动态呈现产业的发展前景,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精准支持力度。
(五)鼓励专精特新“小巨人”走国际化发展之路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经济发展的核心三要素是人流、物流、资金流。因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国际化发展之路的排头兵、冲锋队和主力军,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者。国家应鼓励、支持、指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走对走好走实国际合作战略路线:第一步,“请进来”;第二步,“走出去才能请进来”;第三步,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走回来……”。特别要加强与中欧、中东、金砖国家、上合组织、中俄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国际化合作,迈好中小企业国际合作战略新步伐!

您是本站第105010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