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主楼G座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科学与脑机能高精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高精尖中心)依然很安静,学生们尚未返校。而过去几个月里,这里的多台服务器却始终高速运转,从这里发出去的多份数据和报告,成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决策支撑。
和服务器同样忙碌的,还有以高精尖中心人员为主体的北航新冠肺炎疫情大数据分析团队。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信息化专班的协调和组织下,李建欣、王静远、李大庆等牵头组建应急攻关团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疫情预测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成果被应用于中央多部门疫情防控决策中。
“总书记在给科技工作者的回信中,专门提到了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应用方面的攻关,这是对我们极大的认可。研究成果能真正服务国家和人民,这是科研人员最大的成就,比起这些,辛苦也就不值一提。”王静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坐不住了”开启攻关历程
没有一声令下,北航大数据分析团队的行动源于单纯的“坐不住了”。疫情暴发之初,国内尚没有可进行动态疫情预测的模型,而国际上各种模型给出的数字很吓人。
“有个模型预测中国会有超过40万人感染,造成不小的恐慌。”王静远回忆,“我们当时感觉这个数字应该没有考虑中国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作为大数据研究人员,我们必须做点什么。”时值寒假,王静远立即电话联系各地学生,大家开始在线开展工作。
大数据是一个综合学科。“尤其是疾病预测模型,涉及社会学、传染病管理等各方面。”王静远说,他马上与北航经济管理学院数据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吴俊杰等合作者联系,“大家都没二话,一个跨学科临时小组迅速成型”。
“当时就是想做些事情,但确实也不知道我们的工作具体能起到什么作用。”王静远坦陈。
经过几昼夜的奋战,王静远团队利用城市人口流动大数据和疫情数据相融合的方法,于1月25日构建出第一个预测模型。这也是目前已知国内首个疫情预测大数据模型。
“坐不住”的不止王静远。高精尖中心的胡春明、李建欣、李大庆和邰振赢等也迅速集结了近30名师生,基于高精尖中心社会脑平台RING,快速研发出新冠肺炎疫情态势研判系统。
“根据这个系统,建欣团队1月27日拿出第一份内部报告,我问他,国内疫情大概什么时候会是个节点,他说大概是4月份。”高精尖中心执行主任刘旭东回忆,谨慎起见,大家决定将这份报告挂到高精尖中心官网上。
与此同时,王静远将自己团队的研究报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应用研究会”公众号对外发布,当日就获得近4万的浏览量。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疫情防控效果”
没想到,两份报告都被决策部门看到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工作组大数据专班的专家和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相关负责人都注意到他们的研究成果。2月1日,王静远团队接到来自有关部门的紧急任务,要求他们提供若干关键时点的疫情预测数据和疫情拐点的分析供中央参考。相关单位也委托李建欣团队就武汉的区域物资与交通保障、疫情中长期趋势预测等问题,开展大数据专题分析,形成专报。自此,北航大数据分析团队进入以各级政府部门任务为导向的攻关阶段,原先分散的几个团队开始协同工作。
“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数据有信心,但当时确实压力巨大,分析结果的背后是中央的决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影响疫情防控效果。”李建欣说。
为了确保分析和预测数据的绝对精准可靠,他们反复推演,通过多种技术路线的交叉验证,集成多种模型进行融合预测,最终得到了最为可信的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