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认识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对科研工作重视只是项目验收,发表论文。报奖等,对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并不关心。导致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要严重脱节。
其次是体制及机制因素。目前高校考核体制对待科研成果转化既没有要求,更无激励政策。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没有激情和积极性去从事科研成果转化这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其次,纵向优先的职称评审机制阻碍了对科技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完成企业委托的,与市场紧密结合的横向项目,对教师评定职称作用不大;对科研成果是否产业化,产业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则关注不够。
此外,大部分科研成果脱离于市场,要么超前于市场,要么落后于市场,不可能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
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体会
华中数控是高校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典型。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数控积极走产学研之路推动成果产业化,经过十多年艰辛的拼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取得了一些经验。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企业化运作
华中数控实践表明,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按照“学院式”的管理体制、“作坊式”的经营理念实施转化。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消耗很多的资金,做很多的测试和验证,更需要一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化队伍。1 994年,为了不让科技成果的“鉴定会”就成为了“追悼会”,时任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的周济教授创立了华中数控公司,旨在打造一支用1∞%的精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队伍,来解决实验室里剩下来的20%的技术难题。这支队伍的全体教师,放弃个人名利,无私奉献在科技产业事业上,十年磨一剑,终于取得一定的发展。
正如李长春同志参观华中数控时指出的“华中数控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在项目搞成了之后,搞了一个企业。源源不断地进行投入,才有今天。所以在我们国家,高等学校办高新技术产业,恐怕要从长计议,我不主张是个权宜之计。”李长春同志这段讲话,也指明了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正确方向。
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换必须与市场接轨
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是“新生事物”,要让它被行业和用户认同,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科技成果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着重于技术功能的实现产品化要求满足用户对稳定性、可靠性、实用型、宜用性和高性价比的要求:产业化则要求建立规模化生产工艺,质量保证体系和售前售后服务网络,最终占领市场。因此,产品化和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成果与市场接轨的过程。
在数控技术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的漫长征途中,来自高校的创业者,首先需要从根本上实现校园文化向企业文化“脱胎换骨”的转化,克服以前“重科研。轻工程化,重论文,轻工艺,重技术、轻市场”等思想。
残酷的市场竞争教会了创业者们一条实实在在的经验:确定产品的合理市场定位是科技成果转化成败的关键。盲目追求技术超前、功能繁多的产品,反而不会被当前的市场认同。例如,华中数控初期研制了盲目追求技术超前、功能繁多的高端产品。但这种高端产品当时国内需求量极少,并且集中在军工企业,导致产业化发展缓慢和丢失市场。后来,大家吸取了教训,不断结合市场实际需求,开发出市场需求量大面广、性价比高的华中“世纪星”系列数控系统,才逐步地得到了市场认同。
为了贴近市场,华中数控在发展初期,采取创新的市场战略――“先占两厢、后进大道”。即暂时避开国产数控系统占劣势并且短期内无法取得突破的主机厂系统配套,而是先以数控改造旧机床和开拓数控装备教育市场为突破口,逐渐站稳脚跟。在获得机床厂和最终用户的初步认可后,华中数控与大连机床集团,武重集团等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数控系统的产品技术入股,组建了多家公司。华中数控派出得力技术骨干,与机床厂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的国产化。事实证明,这些市场策略和战略,对华中数控实现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手段
与社会企业相比,高校背景的企业具有先天的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产,学,研就像科技成果转换必须开足马力运行的三部“机器”,协调得好,会互相促进,快速发展。但由于三部“机器”的最终目标和考核方式不一致,协调不好,则相互之间会出现尖锐的矛盾,从而导致科技成果与产品化、产业化的目标无法实现。
2000年,国家科技部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数控共同组建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标志着华中数控从数控行业的“游击队”成为了“主力军”。为了数控中心和华中数控产学研协调发展,学校提出了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坚持“四统一”管理模式。
统一思想华中数控和国家数控工程中心的领导班子首先在思想上统一,大家认识到公司和数控中心的发展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大家逐渐形成共识,必须将数控中心建设成为华中数控乃至全国数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源泉;同时,只有数控产业的大发展,才能带动数控中心研究工作顺利进行,促进学科大发展。
统一规划在发展方向和力量调配方面,数控中心和华中数控作为一盘棋,统一考虑。数控中心重点进行基础共性、应用技术研究、新产品原理样机开发和对行业的技术辐射。作为数控中心的工程化、产业化基地的华中数控,则主要进行工程化开发、新产品中试、质量考核、测试以及可靠性试验、产业化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和市场推广等工作。
统一管理:首先是统一组织管理机构,数控中心主任与华中数控的董事长由一人担任,将数控中心与华中数控的主要领导与主要技术负责人结合起来,保证了统一管理的有效性:保证公司和中心真正形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经费管理,人员调配等方面实现统一调配。
统一待遇:无论是公司的员工,还是中心员工,在工资奖金、职称评定、获奖排名等待遇方面,实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统一待遇,探索新型的工资、奖金、职称考核体系,以鼓励科技人员从事产品工程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工作。
经过几年的运作和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产学研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使得中心内部实行了产、学、研一体化,把小作坊式的科研个体转变成协同作战的科研团队产业、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互相支撑,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向产业转移,产业业绩为申报科研项目提供方向和支撑,科研和产业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平台。在研发机制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建立与全国的数控机床用户、机床生产厂、数控系统生产厂的紧密合作和技术辐射,将内部小环境的产学研结合,扩展到与国家装备制造业大环境的产学研相结合。
在科研方面,“十五”期间累计实现了科研经费收入467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级项目
27项,累计完成科技成果鉴定8项,申报专利1项。国家工程中心建设项目通过验收,并被评为优秀。以科研和产业业绩为主要支撑,还申报成功了国家发改委“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在教学方面,十五期间累计培养硕士156人、博士20人、博士后1人。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7个培训分中心,为企业、学校和社会培养数控技能人才1万人。已为全国近300所学校提供了配华中数控系统的3000多台机床,建立了各种规模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为中国制造业培养了大批高技能紧缺人才。2004年,发起并承办了劳动部、教育部等六部委主办的全国首届数控技能大赛和湖北、吉林,浙江、河北等十多个省的选拔赛,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应用数控技术的高潮。高校一定要在国民经济的需求中找到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在高校“创新链”中,科技产业当然处在下游,但是,从生产实践中提出的研究课题,又使它经常成为创新的源头。高校只有主动投身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战略需求,才能抓住创新的机会,从而获得发展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是我国国防、船舶工业等急需的高档关键设备,国外至今将其列入技术封锁和控制出口之列。华中数控已有80多台五轴联动的高档数控系统,在我国的国防、汽车和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应用。如华中数控与桂林机床合作开发的配国产五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的大型龙门加工中心,被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选用,成为我国军工企业选用的首台国产高档数控系统。贵航集团已选用240多台配华中数控系统的全功能数控车床、加工中心,用于飞机零件制造。华中数控与武汉重型机床集团研制的重型船用螺旋桨七轴五联动立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与当年著名的“东芝事件”中日本出口到前苏联的机床属同类设备,此复合加工中心可加工8米、100吨的船用螺旋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已被镇江推进器厂选用。2008年,华中数控与东方汽轮机厂联合研制的Tx-6九轴控制六轴联动的数控砂带磨床是大型叶片精密加工的高档数控机床,属国际首创,获得中国机床工业协会颁发的“春燕奖”。
正是在这个“服务”和“奉献”于国家重大装备技术需求的过程中,华中数控获得了自身的发展。自主创新的华中数控,打破了国外高档数控技术的封锁,还迫使国外中档数控系统大幅降价。正如李长春同志参观华中数控时指出的:“前些年,中高档数控系统市场被国外垄断。而华中数控为真正打破这个格局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国家级的工程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一直坚持不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是以支撑全国的数控系统行业发展为宗旨。如学校的伺服驱动技术已被广州数控、上海开通数控多家企业采用学校的数控系统技术和伺服驱动技术已被大连高金数控采用,同时学校培养与培训I了大量数控人才,支持行业的发展。为了凝聚行业共同发展,学校牵头筹建了全国机床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技术联盟、全国机床数控系统标准化委员会,牵头完成了“提高国产数控系统市场占有率对策研究”、“数控系统产品产业链标准化研究”等政府软课题研究项目。在行业协会,技术联盟和标委会等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多方面认同,成为中国机床工具协会数控系统分会理事长单位,在行业内具有号召力。
中央领导对华中科技大学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封锁,产学研结合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给予了高度评价。2007年2月,吴邦国委员长看到华中科技大学与大连机床合作研制生产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成功应用,非常高兴地说“我当副总理管工业时,就想搞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现在你们华中科技大学搞出来了,我很高兴,对你们的辛苦努力表示感谢。”2007年9月,温总理视察大连机床,表扬华中科技大学与大连机床的合作时说:“你们帮助企业提高了技术,企业也帮助你们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产学研合作。”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华中数控时指出:“华中数控是湖北省、武汉市自主创新的亮点,要大力支持。”“如果说清华有紫光,北大有方正,华中科大有数控。”中宣部将华中数控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典型,4次组织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1 2家媒体,对华中数控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近两年,人民日报头版、新华社内参,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媒体对华中数控的报道累计达40多篇。
目前,华中数控开发生产的中高档系列数控系统,与大连机床、沈阳机床、北京机电院、武汉重型机床集团,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等80多家企业形成批量配套,已成为中国数控系统行业的龙头企业。2007年销售中档、高档数控系统8000余套,成为我国中高档数控系统的重要产业基地,被评为中国机床工业自主创新优秀企业、精心创品牌十佳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十佳企业,被国资委、科技部授予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对推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
针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认为高校应在政府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政策层面的引导下,从转变观念、改革体制、落实政策入手,下大气力扭转和根治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脱节的弊端,为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对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建议
1统一思想,树立高校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为职能的正确观念。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坚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这与高校产业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必须加以澄清。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理直气壮地坚持高校以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感为高校科研工作者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改革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鼓励一部分教师专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职称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评价,与教师的工资及各种待遇挂钩,因此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对教师具有直接的引导作用。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量及其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列入高校职称评定的指标,正确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价值,才能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改变高校教师没有积极性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状况。
3解放思想,积极贯彻国家关于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为了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科技人员研究开发高新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早在1 999年,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7部委(局)就下发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让的若干规定》(国办发[1 999]29号),对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要求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应当依法对研究开发该项科技成果的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
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08]33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例如:建立和完善现有高校控股的科技型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机制,使高校在控股的科技型企业中股权比例逐步减少到30%以下高校
通过转让股权收回的资金,应继续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新的科技企业。文件还出台了四个70%的奖励政策,即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科技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70%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采用股份形式实施转化的,可将成果形成股权的70%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高校、科研院所可以用非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节余经费出资八股或增资入股,其所获股权的70%奖给课题组成员。高校、科研院所承担政府科研项目所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在1年内未实施转化的,在不变更职务成果权属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可创办企业自行转化或以技术八股在鄂进行产业化转化,并可享有该成果在企业中股权的70%。
对于类似上述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的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让的政策,各地高校并没有完全执行或广泛传达,在高校中的影响并不大。建议政府主管部门不断健全和完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让的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和落实力度。
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的建议
1科技立项和管理体系应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向产学研结合紧密的企业和高校倾斜。科技攻关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企业和市场需求,因此对承担单位的选择,首先应该考核其企业背景、产学研结合背景和其是否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规模的实力。
2,积极组织企业牵头与具有科技成果的转换能力的高校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成果应用的主体。重点支持企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对企业建立经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给予扶持和资助,科学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持创业的考核评价体系。
3,在科技进步评奖体系中,重点考核科技项目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经济指标引入评奖体系。科技奖励,各类专家的推荐和选拔,人才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结题验收等,要突出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相关经济指标。
对高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
1,建立科研工作面向国民经济建设、面向企业市场需求的管理机制与考核机制,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资源,支持产学研结合紧密的团队承担重大科技项目,不断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高新技术成果及成果转化的基础和条件。
2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落实奖励政策和相关待遇,鼓励一部分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允许他们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若干年后仍然可以回到原岗位工作,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氛围和环境。
3学校的职称、工作考评体系及奖励机制向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倾斜,充分肯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作用,从而激励更多的高校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工厂里写在田野上,写在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中,将高校的科技成果由存货变成产品,真正发挥出科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2/view-648850.htm
电话:0317-8851134 传真:0317-8851134 邮编:061500 冀ICP备05028085号-2 沧公备:13090002001073
您是本站第105010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