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河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和全国、全省、全市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紧紧围绕“三个提升、三个突破、一个确保”的奋斗目标,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核心,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为引擎,以完善科技创新载体为抓手,着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
二、主要目标
2017年,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任务,全市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800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8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20家,星创天地10家;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000项,专利授权量达到3600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件;新增各类市级以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5家;技术成交额达到8亿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增长35%;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20%;科技贡献率达到48.9%。
三、重点工作
(一)聚重点,求突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抓主体,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后备支撑。一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抓“提质、扩量”,“提质”即提高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引导企业开展各类技术创新活动,形成一批专、特、精、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扩量”即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引进一批、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铺天盖地”之势。到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0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80家。二是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筛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宣传培训,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培育成高新技术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到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
——抓载体,搭建创新平台。一是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建设。重点提升现有众创空间服务水平和档次,引进创业导师、创新团队,提高众创空间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双创大街”建设,重点推进一个中心(双创服务中心)和六个功能区(金融双创区、高科技产业双创区、信息技术产业双创区、文化产业双创区、京津企业转移区、韩资企业转移区双创服务中心和金融双创区)建设,健全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成为引领全市创新转型发展的旗帜和航标。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专业服务型、创客孵化型等不同服务类型的众创空间。到年底,全市认定市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达到66家。二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科技孵化器等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年内新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4家、院士工作站2家、科技孵化器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三是推进园区(基地)建设。沧州高新区争取列入国家高新区,并在节能环保、航天航空、现代信息化等方面示范带动;中捷高新区在创新载体、国际科技合作、石油化工产业等方面示范带动。加快高端装备产业园、现代信息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建设,鼓励支持建立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平台,促其上档升级。以加快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及南皮、吴桥试验站建设为引领,集成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加速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全面实施,示范推广面积达到500万亩;两个试验站重点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旱作农业、盐碱地开发利用、节水灌溉等关键技术研发、示范与应用。
——抓对接,促京津冀协同创新。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找准京津冀创新资源与我市需求的契合点,实现京津研发、沧州孵化转化。一是加强京津冀院校、科研单位对接。重点与中科院、中关村等京津院校、科研单位、央企、国企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大力引进京津新技术、新成果、创新团队和高端人才,建立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承接京津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外溢创新。年内引进培育省级产业创新团队3个。二是抓好协同创新政策的落实,对引进落户的企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给予优先支持。协助企业落实税收、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三是推进京南(任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抓住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列入国家战略机遇,加快建设京南(任丘)示范区,完善规划,制定方案,强力推进,打造G45科技走廊南大门,成为对接京津桥头堡。重点建设白洋淀新城,依托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等科研院所,建设河北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新材料产业孵化基地,发展以通航为特色引领,以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为三大主导方向,以精品农业、文旅休闲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四是搞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国际间科技合作与交流,争取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个。
——抓转化,提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是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京津冀科技创新平台、众创空间协作联盟、科技服务、技术交易、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科技文献等七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咨询服务等工作,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年内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亿元。二是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实施知识产权“三优”培育工程,加强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开展侵犯知识产权专项治理。年内新增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家,培育河北省优秀专利品牌产品20个。三是加强院校、科研单位成果转化。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措施,促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年内转化科技成果40项以上。
——抓项目,破解产业难题。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信息技术、激光装备、汽车、石化加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市本级优先支持,并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争取立项支持。年内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50项以上。
——抓融合,促科技金融结合。积极探索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的途径,加快发展科技金融机构,支持科技支行、科技担保机构、科技创业投资机构、科技保险机构建设。引导支持金融部门建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推进清控华创基金和科技支行建设。加大专利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融资的力度。年内完成专利质押贷款8000万元。
(二)抓试点,稳推进,创建国家创新城市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沧州市委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沧州的实施意见》,制定全市2017年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措施。各县(市、区)也要制定相应推进工作方案,明确推进步骤和具体措施。
——全面启动,试点先行。各县(市、区)按照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启动创新型县(市、区)创建工作。市、县两级抓好试点,市级重点抓列入省级试点的任丘市、3个科技小镇和沧州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支持培育新的试点县市和科技小镇。各县(市、区)明确一个试点乡镇,加大支持培育力度,提升创新水平和能力,成为创新发展的样板,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力争年内列入省级试点县市1个、科技小镇4个。
——重点实施,分步推进。按照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逐项梳理,查找差距,加大力度补齐短板。列入省级试点的县市和科技乡镇,力争率先进入省级行列;渤海新区、河间市、泊头市、黄骅市、运河区、沧州开发区、沧州高新区尽早列入省级试点单位,逐步进入省级行列;肃宁县、东光县、南皮县、青县、孟村县、盐山县、新华区等县(市、区)加快建设步伐,逐步列入省级试点单位。年内各县(市、区)科技小镇建设初具规模。
(三)拓思路,强举措,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抓政策促落地。对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的促进科技创新一系列政策文件,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逐项逐条进行梳理,建立政策清单,制定落实措施,加强解读宣传,强化督导检查,真正落实到位。
——抓宣传提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网络、报刊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典型事例、重大科技成果、科技活动、杰出科技创新团队和人物以及创新企业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崇尚创新创业、勇于创新创业、激励创新创业、保护创新创业的价值导向,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的浓厚氛围,提高全民的科技创新意识。
——抓学习拓思路。全市科技系统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调研,把握新形势下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新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创新工作方法和经验,用新理念、新方法管理创新工作,勇挑重担、真干实干,努力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2017年2月14日